大家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個很違背常識的事情。
對大部分人來說,一生中傷害自己最深的人,不是朋友、愛人,而是自己的父母;
而自己傷害最深的人,也不是身邊的朋友和愛人,是自己的子女。
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幾乎全部來自于家庭。父母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因為那就是我們的全世界。
我們童年時期的身體的內在力量,主要來自于父母提供的無條件的接納、包容的環境。
但現實的生活中,真正能夠耐著性子對孩子無條件包容的父母,卻極其少見。
父母雖然對充滿了孩子無限的愛,但因為自己的性格脾氣、對育兒的認識局限等原因,實際上孩子接受到的卻是,有條件的愛。
想要得到我的愛,那你得滿足我的要求。如果你沒滿足我,那麼為了你好,我會威脅你、侮辱你、責罵你、甚至是打你一頓。
當然,最深重的傷害,并不一定是激烈地打罵,而是默默隱藏在風平浪靜的情緒氛圍里,和看似苦口婆心的話語中。
就像溫柔的水滴輕輕墜落在石頭上,日積月累,再堅硬的石頭也要被砸穿。
等孩子成年走向社會,父母的那些話語仍然在腦海里縈繞,甚至到老都無法走出來,影響不可謂不深。
在日常生活中,有2句話最容易說出口,而且毫無察覺,但對孩子的傷害卻像水滴石穿一樣。
寧愿爛在肚子里,也不要對子女說的2句話,做父母的要收藏。
「你怎麼總是丟三落四?」
「你怎麼總是玩,不學習?」
這樣的句式,對于父母教育孩子來說,算是比較溫和的了。表面上看,這樣的句子好像只是在描述一個父母看到的事實,孩子對這樣的話語,確實沒辦法從事實層面上反駁。
我們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們被人這樣說,會不會馬上陷入一種氣憤的情緒中?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的話,雖然看起來是對事實的描述,但其實這是一種評價性的話語,一般都帶有責怪甚至羞辱的成分。
我們說出這句話時候,情緒發泄的成分遠遠大于關懷孩子的成分。這不是一種就事論事,而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否定,給孩子貼上了某種標簽。
孩子接收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呢?
這種標簽化語句、人格化評價給人的印象,是居高臨下的態度。這種態度往往出現于需要強勢說服對方的時候,孩子感受到了上方的壓力,人的本能反應讓他陷入被情緒反應控制。
他可能會立刻反擊,跟家長爭個你高我低。
也有可能默默垂淚,悶悶不樂。還有可能暫避鋒芒,選擇下次悄悄報復。
這句話簡直就是家長們的殺手锏,是多少代人經久不衰的育兒名言。
商場里哭喊著要玩具的孩子,只要媽媽說一句,「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然后轉身就走,大部分的孩子,都會乖乖聽話。
對那些日常受到寵愛的孩子來說,這句話的殺傷力似乎沒那麼大,因為他確定你不會丟下他,這時候父母往往會說,這孩子真是不聽話,為了省去麻煩,還是滿足他吧。
寵愛變成了溺愛。
而對那些日常很少得到父母明確的愛的孩子,這句話的威力還是非常大的,不管他當下的情緒如何,事后他肯定心有余悸。
要麼他從此聽父母話,以讓父母不要放棄自己,要麼就陽奉陰違,或者在性格里埋下叛逆的種子。
為什麼這句話有如此良好的效果,殺傷力這麼大,以至于成了代代相傳的金句了呢?
因為孩子成長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和歸屬感,而歸屬感是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
這句話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如果你不聽話,那麼你將失去我們的保護,在這個未知的世界獨自生存。
但是人是社會性動物,千百年來,那些離群索居的人早已被大自然淘汰。所以對于被集體排斥,孩子有著原始的,本能的恐懼。
那些從小被寵愛的孩子,他有一種篤定,就是父母嘴上不管怎麼說,但是行動上是不可能丟下我的,這句話雖然在感性上有一定的威脅,但回到理智上稍微一思考,就沒有多大威脅了。
但我們的傳統教育中,父母日常向孩子表達明確的愛,少之又少。
更多的孩子,是不確定父母會無條件愛自己的。這句話,他們會懷疑甚至完全當真,所以讓他聽話的,是恐懼。
恐懼,慢慢地會滋生叛逆和仇恨。
而且,從小被要求聽話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沒什麼主見,也沒多少責任感,更沒有創造力和主動性,因為他只要有個人告訴他怎麼做就好了。
這樣的話,對孩子的一生傷害,是很難扭轉的。
以上的話語,你經常對孩子說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