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位時期,主持的這場貨幣改革,基本上用一句話就能概括了。
這是一場完全不懂經濟的人,掌握權力之后,隨意亂改的災難。
從后世的角度來看,王莽進行很多改革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同時,因為他不懂經濟,他手下也沒有懂經濟的人。所以導致他們開始改革貨幣之后,手段和政策都過于理想化,忽視了現實當中存在的問題。
用現代經濟學教科書里的話來說:經濟,從本質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規律。這種規律,體現的更多是人類社會價值創造、轉化和實現。在這個動態體系當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重點。
兩千年以前的王莽,手里但凡有一本現代經濟學教科書,他最后也不至于輸的那麼慘。
王莽主持的這場貨幣改革,其實早在他正式開始做皇帝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公元7年,也就是王莽還是假皇帝的時候,王莽就第一次開始對貨幣問題出手了。
在王莽主持的第一次貨幣改革當中,王莽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發行三種新的貨幣。這三種新的貨幣,分別是:大泉五十、契刀和錯刀。
這三種貨幣發行之后,直接和漢朝原有的貨幣,同時進行使用。
那王莽當時為啥要這麼做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要解決當時貨幣貶值的問題。簡單來說,當時漢朝的貨幣單體價格,實在是太低了。一枚銅幣的貨幣價值,甚至可能還比不上鑄造這枚銅幣的開銷。這樣一來,大范圍鑄造錢幣,鑄造的越多,國家虧損的就越多。
以上這個解釋,對于不太了解經濟學和貨幣學的朋友,可能還是會有點繞。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王莽進行的改革,我們先簡單說一下,王莽改革之前,中國貨幣的發展歷史。
在人類文明剛開始的時候,錢這種東西其實是不存在的,當時大家玩的都是以物換物的規則。但是後來,大家發現以物換物太麻煩,如果有一種東西,能直接代表實際物資的價值,直接進行交換,那就很方便了。
就這樣,在這之后,貨幣的概念開始出現了。
世界上不同的文明,最初使用的貨幣,可能會截然不同。因為在原始社會,一種東西如果想要做貨幣,首先得有足夠的稀缺性。所以,一個文明最初采用什麼東西做貨幣,這得取決于這個文明在哪里,他們缺什麼。
比如說西方很多文明,他們缺鹽。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是以鹽作為貨幣的。
而在中原地區,因為我們的祖先,最初發源于黃河流域,這地方離海邊比較遠。
所以後來,大家逐漸發現,貝殼是一種很稀缺的東西。這東西雖然不能吃,但是很好看,可以拿來做裝飾品。
于是後來,貝殼就成了大家通用的貨幣。
但是再後來,隨著中原文明不斷擴張,我們祖先的地盤,逐漸抵達了海邊。到了這個時候,貝殼開始大量出現,不再珍稀。所以單個貝殼能代表的價值,也就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沒有作為貨幣的資格了。
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貨幣危機。
而接下來,因為貝殼之類的東西不好用了,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琢磨,怎麼找到新的貨幣。找來找去之后,他們就找到了銅這種東西。
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我們的祖先大范圍使用銅制錢幣,應該是在商朝的時候。這事其實也符合邏輯,因為只有到了商朝之后,青銅冶煉工藝才徹底成熟,我們的祖先才能夠鑄造銅幣。
而且,中原地區銅礦比較多,反倒是金礦和銀礦之類的礦脈很少。所以,一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始,大量白銀涌入中國之前,大家用的主流貨幣,其實都是銅幣。
而從商朝開始,接下來,一直到西周時期,銅幣的鑄造和流通體系,也開始逐漸成熟。
而在這期間,銅幣的貨幣價值,基本稍高于銅的經濟價值。畢竟銅這種東西,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產物資,可以拿來鑄造農具和武器。所以銅幣的價值,在當時基本和其自身價值相等。
再之后,到了春秋時期,有人開始逐漸意識到控制貨幣的重要性。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開始大范圍收回鑄幣權的,應該是春秋時期的名相管仲。在管仲時代之前,貨幣這種東西,基本上是人人都可以鑄造的。只要你手里有銅,你就可以隨便鑄造貨幣。
但是到了管仲這里之后,管仲在齊國設置了專門的機構,然后由國家來管理,統一鑄造貨幣。而有了齊國的國家力量,在背后做信用背書之后,齊國鑄造的貨幣,購買力也大幅提升。這就為後來齊國稱霸,貢獻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而等到齊國這一招用出來之后,各國也開始紛紛效仿,都開始鑄造各自的貨幣。就這樣,到了戰國時期,幾個最強大的國家,基本上都有了各自鑄造的貨幣。這些貨幣,形狀和價值有可能完全不同。
這種情況,顯然不利于商業交流。
所以再後來,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就宣布,將之前六國的貨幣,全部廢除。
然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秦朝官方鑄造的半兩錢。
半兩錢,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貨幣。
而接下來,等到秦朝滅亡之后,漢朝開國。因為漢朝初期的時候,施行的是郡縣制與封國制并行的制度,所以在推行貨幣的時候,就沒有秦朝那麼大力度。
所以後來,劉邦想了想,干脆把鑄幣的權力,下放的郡國。這樣一來,漢朝很多地方諸侯國,也有了鑄幣的權力,這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就緩和了不少。所以後來,劉邦才有時間,一個個收拾那些異姓諸侯王,最后徹底統一了整個中原,把所有的諸侯王都換成老劉家的人。
直到劉邦去世,漢朝通用的貨幣,其實還是秦朝的秦半兩。不過到了這個時候,這個秦半兩的貨幣體系,已經出現很大漏洞了。最大的一個漏洞在于,因為半兩錢是圓的,所以很多不法商人,就趁機用剪子圍著錢剪下一圈。剪下七八個錢之后,多出來的銅,就能再鑄造一個新錢。
所以,到了劉邦去世之后,一個很奇葩的情況就出現了:市面上流通的錢,越來越小。
而如果官方繼續按照原有的制度鑄幣,那麼新幣和已經流通的貨幣,就會不一樣大。同樣一種貨幣,購買力卻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于是接下來,到了呂后掌權之后,就想了一個新招:既然漢朝已經統一天下,那再用秦朝貨幣,就不太合適了。而接下來如果新推出一種貨幣,可以在錢的邊緣,加上一個圍邊,也就是邊緣比中間稍高一些。這樣的話,只要有剪錢的情況,馬上就能看出來。
就這樣,漢朝的第一種貨幣,出現了。
此后的幾十年里,漢朝的貨幣,大小和形式,也有些微的變化,但是大體上基本一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