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北大教授的話,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吃苦:
「在很多人眼里,吃苦就是賣力,吃苦就是熬夜,吃苦就是不怕勞累,其實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吃苦。
一個人能為了自己的目標,把時間和精力都聚焦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敢于丟棄所有讓自己舒服和快樂的東西,然后一干到底,這才是真正的吃苦。」
人生在世,不主動努力,就要被動承受生活的重擊;不主動吃苦,就要被動承受來自生活的苦。
吃苦,對普通人來說是消耗,對成功者來說則是收獲。
能吃這四種苦的人,不會一直窮下去。
吃夠思考的苦,打破認知
養成思考的好習慣,是一個人前進的第一步。
思考,不僅能讓人看清事物的本質,也能讓人提高自我的認知。
知乎網友@紫羅蘭,曾講述了自己的朋友葉娜的故事。
葉娜本科畢業后,留在一線城市工作,工資一個月才四五千。
她每天辛苦打拼,可是除去開銷后,所剩寥寥無幾。
生活讓她看不到光亮,她整天焦慮著:如何提升工作技能?怎樣才能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
經過認真的思考,她發現自己不過是重復性忙碌,所負責的工作含金量并不高。
來源:全景視覺
對現狀有了明確的認識后,她對未來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
後來,她憑借持續的努力,考上了重點大學的研究生,重返校園。
碩士畢業后,她通過校招入職了一家知名企業,月薪過萬。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生活中有很多人陷入重復勞動,看起來很能吃苦,收效卻甚微。
只有善于思考總結,才能跳出固有的牢籠,避免做無意義的努力。
要知道,不吃腦力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長期不動腦的人,很容易在迷茫和內耗中迷失自我。
吃夠自律的苦,免遭平庸
人生最大的奇跡,是長期主義。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運氣,只有不為人知的努力,你所看到的成功背后,都是別人日復一日的堅持。
哲學家康德,在生活中極其自律。
他曾說:「你的生命如何,是由自己來決定的。」
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套作息表,細化到起床、吃飯、寫作和散步的具體時間點,并且嚴格執行。
多年來,他像機器一樣精確運轉,從不更改。
每天上午的9:00-12:45,是他給自己安排的寫作時間,他會將任務安排得滿滿當當,從不耽誤。
這種苦行僧般的自律,讓他的三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得以順利完成。
康德嚴格的時間管理,在他居住的小城柯尼斯堡,幾乎人人知曉。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康德會準時在下午3:30出門散步,只要他一走出家門,周圍的鄰居就會校對時間。
來源:全景視覺
而同時,教堂的鐘聲也會敲響。
也許在很多人眼里,康德的自律太過煎熬,甚至是對自我的一種折磨。
但正是這種極其自律的生活,讓康德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也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的進程。
康德說:「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它令我們活得更高級,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
一個人只有吃夠了自律的苦,才能免遭平庸的罪。
吃夠孤獨的苦,暗自蓄力
作家劉同說:「孤獨是自己一個人,就能成為一個世界。」
一個能享受孤獨的人,擁有更高的精神能量。
知名建筑師王澍,小時候喜歡看書畫畫,他曾夢想長大后能當個畫家。
然而,大學聯考填志愿時,父母認為走藝術道路難以謀生,要求他選擇理工類專業。
于是,王澍選擇了與藝術有關的建筑學專業,入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建筑學正是適合自己的方向。
不料,畢業后的工作,讓他覺得很沒意思,他便毅然辭去工作。
在此后長達10年的時間里,雖然王澍的工作與建筑設計毫無關聯,但是他從未放棄對建筑的思考。
他仿佛是一個另類的存在,遠離喧囂的人群,獨自看書喝茶,走街串巷,甚至去西湖邊游蕩。
不僅如此,他還泡在工地上,從一磚一瓦開始學習,并且讓鄉村、自然、田野進入自己的視線。
來源:全景視覺
他將自家公寓打造成縮小版的園林,還在鄉間小道收集大量的殘磚碎瓦。
長期的資料收集和研究,改變了他舊有的觀念,也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
最終,他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獲得建筑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他也是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獲獎后,有人問他成功的秘決,他感慨道:「我要感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
作家寧遠曾說:「一個人在孤獨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只有吃夠了孤獨的苦,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吃夠放下面子的苦,強大內心
《別讓面子害了你》一書中的小張,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家公司的銷售員。
沒有銷售經驗的小張,拜訪新客戶時,總是既興奮又緊張。
面對陌生的客戶,他不敢與之對視,就連說話也結結巴巴的。
和客戶結束交流后,他發現自己的手心全是汗,連襯衣都被汗水浸濕了。
可想而知,談判結果并不理想。
後來,小張向同事們請教銷售技巧。
他發現,自己與同事們最大的差別就在于,他與客戶交流時,不好意思開口,總擔心自尊心受損。
原來,過于在乎面子,不能很好地表達訴求,是導致他失敗的關鍵。
來源:全景視覺
找到癥結后,小張在以后的銷售工作中,一次次對自己暗示:「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哪怕失敗了,我也不會損失什麼。」
他還制定了一套學習訓練計劃,學習如何放下自尊,克服心理障礙。
後來,內心越來越強大的小張,不僅取得了優秀的業績,還被提拔為銷售部負責人,成為業內的銷售精英。
《請回答1988》中有句話:「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因為守護著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
越是內心脆弱的人,自尊心就越強。
而真正成熟的人,敢于放下身段,能屈能伸。
他們明白,面子不能當飯吃,一個人真正的體面,來自強大堅毅的內心。
作家余秀華說:「一個能夠升起月亮的身體,必然馱住了無數次的日落。」
吃苦,是對自我的重塑。
被動接受的苦,像撒在傷口上的鹽,讓人疼痛難忍;
而主動改變的苦,像一塊打磨器,讓人愈加優秀。
從今往后,讓那些有意義的苦,成為改變你我命運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