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被水浸過的拼圖,濕透了的每一塊拼圖,無論是形狀還是圖案,都不能完美拼接」。
這是一個女人對歲月流逝,內心遺憾的感言,因為曾經熱烈過,便更加沒辦法忽略結局的寥落,她就是20世紀末期被稱為最美麗動人的現代女性李·米勒。
米勒的童年過得并不好,母親抑郁癥嚴重,她多次見證自盡未遂的恐懼。而她自己則因為從小生得過于漂亮,不幸成為被侵犯的對象。
那一年米勒只有7歲,之后還一度患上了淋病。這種痛苦若非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恐怕很難治愈。
米勒的父親很有才華,而他對攝影的愛好則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女兒。
因為藝術細胞的充盈,她骨子里煥發著與眾不同的奔放:自由與美便是她最初的追求。
米勒為此付出的是整個青少年時代的荒蕪, 學習不好,被開除,最后只能本著興趣而走上舞台燈光與布景設計的道路。
大眼睛,深邃不失光芒,卷卷的短發,干練不失柔情。
花朵一般的姑娘走在街頭便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包括那個讓她真正發光發熱的出版大亨康泰·納什。
對于 康泰·納什來說,美是需要宣傳與打理的,在他的推薦之下, 米勒成為《Vogue》雜志的封面女郎,成為那個時代最時尚、美麗的女孩兒。
可米勒不想走這樣一條道路,閃光燈下的人生雖然美麗,卻空虛乏味,她要的從來都是對自由與美的追求,藝術是讓她感受真實的事物。
22歲的時候,米勒拜當時的藝術大師曼·雷為師,在他身后學習攝影藝術。可能直到那時她才了解,父親給自己的影響竟然是終其一生的。
當然,米勒也不知道,走上這條藝術之路,將會讓她瘋狂半生,40歲結婚生子,更不知道,自己能夠在死之后,靠著6萬張底片再現「絕代佳人」的一生芳華。
當時的她只是希望自己有所追求,可以被藝術豐盈。
跟在曼·雷身邊,她是模特,也是助手,她學會了太多東西,甚至愛上了自己的老師。
從曼·雷那個時期的作品就可以看得出來,米勒幾乎就是他的御用模特, 她帶給藝術家的靈感隨處可見,連畢加索都為之向往,親自為她畫肖像。
在那段歲月里,米勒學到很多, 還發現了攝影藝術效果中的「負感現象」,從而讓自己的作品有了不一樣的深度、色彩,與影響力。
只可惜,藝術戀情很難長久,曼·雷在優秀的學生光環之下竟然自卑起來:
「你(米勒)是那麼年輕、美麗且自由,我恨自己既羨慕你又痛苦不堪。」
于是,一段以藝術為基礎的戀情就此消失。
米勒只身回到家鄉紐約,開始創立自己的工作室,成為那時非常出名的攝影藝術家, 《名利場》雜志認為她在世界攝影師的排名中可位列第七。
但被框定的藝術顯然無法讓真正醉心藝術的米勒滿足,而在這個時候 ,她與阿齊茲·埃魯比相識,兩年后嫁給了他。
阿齊茲來自埃及,是當時的鐵路巨頭,在他的帶領下,米勒見識了埃及的異域風情,激發了不少的藝術靈感。
或許藝術就是這樣,走的路越多,見識的東西越多,內心的不足便越是明顯。
米勒也是一樣,她沒辦法安心于婚姻生活,開始與丈夫分居,一個人遠走天涯。
不痛不癢的婚姻讓藝術家麻木,但惺惺相惜的愛情則讓藝術家沉迷。
米勒在法國采風時意外邂逅了 同為藝術名家的英國畫家羅蘭·彭羅斯,一見傾心,再見鐘情,愛情就這樣不可抑制地瘋長起來。
婚內出軌對于藝術家從來都不是桎梏,從心才是藝術家的真實。米勒與羅蘭一起開始一場走遍歐洲的藝術旅行。
不僅如此,正值二戰的如火如荼,米勒大膽走向戰場, 成為一名在戰場上追蹤藝術視角的戰地女記者。
在米勒的鏡頭下,戰場的血腥,戰爭的殘酷,都以極強的視覺沖擊著人們的內心。
在法國,在德國,在不同的國家,她留下不同的戰爭鏡頭。
只不過,米勒永遠不會想到, 拍攝戰場殘忍一幕的過程,早已經如同種子在她內心生根、發芽,正準備著在適宜的時刻破土生長。
1947年,二戰尚未結束,40歲的米勒卻選擇了退步抽身, 因為她懷孕了,孩子是羅蘭·彭羅斯的。為此,她只能選擇與丈夫阿齊茲失婚。
懷孕是一件讓米勒改變人生所有計劃的大事, 失婚、與米羅結婚,定居英國,從此自由如風的女子不見了,羅蘭的農莊出現了一個深居簡出,專心研究美食的酗酒婦人。
米勒想必也不愿意終日酗酒,可戰場上經歷的那些血腥畫面如同夢魘揮之不去, 她患上了創傷后應激綜合癥,不得不靠著酒精麻痹自己。
就算是這樣,米勒的人生也沒辦法再回藝術天堂,她情緒不穩,她睡眠不好,壓抑、氣短,面對正常生活都力不從心。
兒子安東尼出生之后,米勒的身材開始走樣,變得越來越胖。而她曾經美如天使的臉龐,早在歲月與病癥的影響下一去不返。
安東尼甚至不知道, 自己的母親曾經是一個多麼風情萬種、才華橫溢的女人,因為她終日躲在廚房里,天天與美食和酒精打交道。
40歲之后的歲月,米勒敗給了曾經的勇敢,半是瘋癲,半是隱忍。
丈夫羅蘭早已經不復曾經的多情,打著無法忍受她的幌子出軌, 而兒子安東尼則因為母親脾氣的不穩定,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前半生激情,后半生寥落,米勒對過去幾乎只字不提。
那都是曾經,于她來說沉重且苦澀。于是她默默在農莊掩藏了自己的30年,直到1977年因癌癥離世。
安東尼是在母親去世之后才發現了她收于閣樓的6萬張舊照片的。
那些有母親年輕模樣的藝術作品,讓他后悔自己失去了了解母親的機會,更驚訝母親「絕代佳人」的半世芳華。
帶著懺悔與震驚, 安東尼將母親的作品以及故事,寫成了《李·米勒的一生》,并將母親晚年日記中的感觸悉數記錄進去:
「我從未浪費過生命,哪怕一分鐘。如果可以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無論思想、身體還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