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
宰相寇準是澶淵之盟的主要設計者
宋真宗景德元年 (公元1004年) 秋天,遼軍大舉南下侵犯宋境。有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御駕親征到澶州督戰。宋軍備受鼓舞士氣高漲,在澶州(濮陽)城頭用床弩射殺遼國大將蕭撻覽之后,雙方議和,締結了倍受后世爭議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時為當朝宰相、堪稱「澶淵之盟」設計者的寇準,以不割地的最小代價,換來了一次堪稱北宋外交史無前例的偉大勝利。
一方面贏得了宋遼邊境「化兵戈為鋤犁」的百余年寶貴和平;
史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老人),不識干戈」。
另一方面兩國息兵罷戰,大宋還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
「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續資治通鑒長編》)。」
「澶淵之盟」締結后的百余年,遼宋邊境再無戰火烽煙,而宋朝也在仁宗即位后逐漸進入了歷史上文治的繁榮巔峰。
然而,立下赫赫功勞的宰相寇準,卻因澶淵之盟頗為政敵和不解真相者攻擊,無辜被扣上了「喪權辱國、卑躬屈膝、加重負擔」等帽子,很快就在「澶淵之盟」簽訂一年之后的公元1006年失勢下台,被逐出京師,貶至荒蠻、凄涼之地的廣東雷州。
01 每年30萬的歲幣支出,對北宋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北宋時期,商業十分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財政收入遠比漢唐。宋朝的財政收入以商業稅為主,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彼時一貫銅錢相當于一兩白銀),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茍且偏安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極為可觀的10000萬貫。
所以,這區區30萬歲幣,僅占大宋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一不到,據學者估算,至多算是北宋兩個縣一年的賦稅收入,對龐大的北宋世界第一經濟體而言,不啻于九牛一毛,根本無傷大雅,談何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
02 誰才是「澶淵之盟」的最大贏家?
從表面上看,每年意外得到30萬歲幣銀的遼國好像「滿載而歸」,然而實質上,經濟繁榮、商貿發達的北宋才是「澶淵之盟」最大的贏家。
這場被后人譏諷為喪權辱國條約的「檀淵之盟」,其實經濟輻射力超巨的宋朝被沒有吃啥虧,相反憑借發達的商貿,豐富的商品,還大大賺上一筆銀子呢?
原來,澶淵之盟以后,宋遼雙方在雄州、霸州等地設立商品交易的榷場,進行貿易。遼國向宋朝出口牛、馬、羊、駱駝和皮張,進口大宋的茶葉、瓷器、絲綢、香料和漆器。
但是人家大宋的東東太具吸引力了,搞得遼國每年貿易都是巨額逆差,北宋政府每年從榷場中獲利便超過40萬緡(一緡即一貫銅錢,約等于一兩銀子),支付遼國每年的歲幣(30萬兩白銀)堪稱綽綽有余。
河南濮陽市的澶淵之盟遺址建筑
宋真宗畫像
宰相寇準立下澶淵之盟大功,深得宋真宗的厚待和器重,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難免引發了政敵王欽若等小人的羨慕嫉妒恨,趁機以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來抹黑、詆毀寇準。
欽若曰:「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宋史·寇準傳》)!」
咱們大宋可是人多地廣的泱泱大國,如今每年卻卑躬屈膝給番邦小國進貢歲幣,這難道不是喪權辱國,為天下人恥笑嗎?
王欽若口中的「城下之盟」,是指在敵人的武力威脅下,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
「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左傳·桓公十二年》)」。
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可謂「花小錢買大平安」的結果。在談判中,盡管大宋對遼國做了一定的妥協和讓步,雙方仍然不失為一種地位相等的友好協商,并非在武力威脅之下,有辱國格地簽訂屈辱性賣國條約。
為此,大文豪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對澶淵之盟有過高度評價:
「真宗皇帝親御六師,勝虜于澶淵。知其有厭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虜欣然聽命,歲遣使介,修鄰國之好。逮今百數十年,而北邊之民,不識干戈,此漢唐之盛所未有也《歷代論》。」
宋仁宗時的一代名臣富弼也認為:「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失策《太平治跡統類·仁宗經制契丹要略》。」
寇準所書的「契丹出境碑」
宋遼在澶淵城下開戰
在宋真宗的大力支持下,宰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對北方的游牧民族番邦(遼國)采取了明智而務實的政策,即既未割讓一寸土地給北方異族,還以可承受的代價成功使宋遼雙方結束了敵對狀態,堪稱在一千多年前第一次開創性地推行了「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
可是在批評寇準這一國策令堂堂大宋蒙羞的王欽若等人看來,則故意吐槽、夸大此舉「很糟糕」,等于間接承認了宋朝皇帝和遼國皇帝稱兄道弟、地位儼然平等的一個嚴重問題。
認為寇準此舉堪稱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大宋王朝自以為是「天朝上國」的地位受到了沖擊,大宋皇帝是天下唯一統治者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被該盟約打破了。
邊境榷場里的商品交易
戲劇中的宋真宗和寇準形象
雖然大宋是一個推行「重文抑武」、「文人治天下」為基本國策的王朝,文縐縐的文官擔任幾乎一切的朝廷要職,但是由于宋朝對文官待遇優渥,社會地位極高,其為國效勞,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回報奉獻國家的思想大有市場,甚至蔚然成風。
譬如,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認為,宋朝末日,之所以有那麼多官員以身殉國、前赴后繼,就是因為宋朝對其待遇優渥。
其給賜優裕,故入仕者不復以身家為慮,各自勉其治行。觀于真、仁、英諸朝,名臣輩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猶多慷慨報國。紹興之支撐半壁,德祐之斃命疆場,歷代以來,捐軀殉國者,惟宋末獨多。雖無救于敗亡,要不可謂非養士之報也(清趙翼《廿二史劄記》)。
在這樣的思想風氣耳濡目染、榜樣示范下,在宋代士大夫文人堆里,仍不乏類似辛棄疾、文天祥這樣能文能武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抑或是「不屈不撓,斗爭到底」的民族血性。
也許,在他們眼里,寇準的「澶淵之盟」缺乏韌性斗爭、頑強戰斗的民族血性,不僅不認可,甚至會不吝送他一個辱國的罵名。
辛棄疾畫像
遼軍士兵
文天祥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