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檳大廈尖沙咀金巴利道,鬧市人流暢旺,唯有一座陳舊的粉紅色方形樓宇,落在新式商場與高級酒店之間,彷佛凝住了時間。
這座粉紅色方形樓宇便是見證歷史的 香檳大廈,別看它今時今日不起眼,1957年剛落成時曾是當年全九龍第一高樓。
這座香檳大廈,正是一代紅頂商賈霍英東房地產生涯的起點。
左三為年輕時的霍英東1954年,霍英東以113萬元購入這幅土地,由他旗下的立信置業將之興建為一幢高10層的商住大廈,這便是香檳大廈的由來。
當然,1954年的霍英東根本拿不出113萬元的全款,不過幸好,這幅地的賣家是當時的香港首富何東爵士,不差錢的何東家人同意霍英東僅僅支付 10%的首付款(即「11.3萬元」)便可先把土地拿去開發。
上世紀五十年代 何東家族
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香港的房屋都是以整棟樓為單位售賣的,要買就買一整棟樓,價格自然昂貴,普通市民別指望能買得起。
(即便是今天,香港人也不會講「買房」,只會講「買樓」,從語言習慣上也可窺知歷史)
1954年,僅支付了10%首付款的霍英東急于還上何東家族的錢,便始創了「分層分間」出售,這樣一來,一棟香檳大廈被分割成一間一間的房子,每套房子的價格對普通市民而言就能負擔得起了;
50年代前 香港房子以整棟出售
公契,即樓宇公共契約,這就包括「公攤面積協議」。
正因為一棟樓不再完整售賣,而是分層分間出售,一棟樓里便有了許多戶人家,所以就滋生了「公共區域」的概念,走道、樓梯、大堂等公共區域算誰的產權?日后維護費用怎麼算?
于是,霍先生與英籍律師合計后,按照「 公共契約」的形式,大樓內的業主們按房屋面積分配,購買不同面積的戶主承擔不同的比例,共同分擔了整棟樓的產權。
這還不夠,為了讓自己連建造成本都可以不必掏,霍英東又想出了「期房銷售」,也就是預售,即在香檳大廈還沒建成交付之前,在建設階段就讓買房客們先把房子買了、把錢付了,這樣霍英東就可以用這筆預售款去建樓。
這在香港,也被俗稱為「賣樓花」,即還沒結下果實,僅僅尚在開花階段就把房子賣了回籠資金。
港媒早前報道
公攤、期房,霍先生這位巨商的頭腦是不是讓人由衷佩服?
可這還不夠,為了讓房子更好賣,他又瞄準了眼下手頭錢不夠的潛在購房群體,把銀行也給拉進來,「按揭貸款買房」就這樣應運而生了,買房客只須先付首付款,然后向銀行按揭,以后掙工資按月供款,也就是從那時起,霍英東讓「供樓」二字成了香港半個多世紀的「熱詞」。
香檳大廈 霍英東的地產生涯起點
1954年,分層分間出售&公攤面積協議(公契)、期房銷售(樓花)、按揭貸款等一系列全新的房地產建設、銷售模式,都在香檳大廈上始創,香檳大廈集三大發明于一身,成了時代符號!
1954年,被廣泛定義為香港房地產元年,霍英東先生在香港也被譽為「現代房地產業鼻祖」。
1965年,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成立,霍英東先生毫無爭議地被推舉為創會會長。
1965年 霍英東任創會會長六十多年過去,香檳大廈這座粉紅色外立面的老建筑仍屹立于香港尖沙咀金巴利道,走過幽閉的入口,拾級而上,幾家店鋪前的燈箱亮起繽紛的彩光。
深長走廊兩側都掛起經典紅白招牌,商鋪鋪上紙皮石地板,有柱子仍貼上金色小墻磚,梯間保留人手木雕扶手。一個個玻璃櫥窗內,放滿機械鐘表、古董菲林相機、美玉佛像、懷舊雜貨玩具。
香檳大廈多數的店鋪經已落閘上鎖,貼上結業告示。地庫更是十室九空,燈光幽暗,招牌發黃,墻身剝落,外露的電線纏繞天花,地上堆滿紙皮箱、膠桶和手推車,當年的木工店、打金工場和夜總會早已不復見,只剩走廊盡處的星座冰室外的小木桌,圍坐著零星街坊食客。
如今香檳大廈內部當年叱咤一時,如今破落冷清。
據悉,香港富商李兆基家族已經申請對香檳大廈強拍,不久后,香檳大廈將被推倒重建;霍老也亦已于2006年離開。
最近幾個月,攝影愛好者們不約而同地捧著相機,在櫥窗前探頭探腦,趕在香檳大廈退場之前,記錄一點點歷史痕跡。
時代更替,縱然感到不舍,亦只能靜候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