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硬,孩子才會和你剛;你軟下來,孩子也會收起鋒芒,向你敞開心門。
與其較勁,兩敗俱傷,不如理解、接納孩子,讓他在愛中恣意成長。
作者 | 夏天
大半夜的,閨蜜給我打電話說:
「我真是快被我們家這個榆木腦袋氣死了。
一道簡單的方程式,我教了他三個小時還沒有學會。
氣得我撕了他四個本子,血壓也飆到了170,可他還是不開竅,我罰他晚上學不會,不準睡覺,他竟然掀翻了桌子,威脅我說:
‘你愛怎麼著怎麼著吧,反正我不學了’。」
閨蜜滔滔不絕的抱怨和氣憤,讓我突然想起了心理學上的「追蛇效應」。
說的是一個農夫去野外割草的時候被毒蛇咬傷了,農夫很憤怒。
他拿起鐮刀奮力追趕蛇,結果在追趕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及時處理傷口,毒液擴散到全身,最終農夫中毒而亡,毒蛇尋無蹤跡。
生活中,如果我們把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問題看做那條毒蛇,那麼很多父母的做法則像極了故事里的農夫。
我們不惜一切地去和這些問題較勁,千方百計地想要向孩子證明自己是對的,結果卻在反復拉扯中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也將親子關系推到了崩塌的邊緣。
仔細想想,為了一道題跟孩子大動肝火的閨蜜,和為了解恨不顧傷口追蛇的農夫何其相似。
農夫因為跟蛇較勁而丟了性命。
閨蜜跟孩子較勁,既傷了孩子的心,也傷了自己的身體。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好的教育,是不跟孩子較勁。
CCTV有一檔名叫《隔簾對話》的節目。
節目中有一對相愛相殺的母女。
女兒覺得媽媽什麼都跟自己對著干,永遠走不進自己的世界。
媽媽覺得女兒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叛逆得像外星的生物。
媽媽自作主張給女兒報了一個比賽,女兒果斷拒絕:
「我就不去。」
媽媽被激怒,直接拿起剛給女兒買的新衣服,當著女兒的面就給剪了。
女兒氣不過,當天晚上拿起剪刀把媽媽的衣服全給剪了。
媽媽等著女兒來道歉,威脅女兒說:
「這事你不跟我道歉,我就過不去。」
女兒憤憤不平:
「本來沒多大的事,是她總是把小事化大。她越是這樣,我就越是不想順著她。」
就這樣,母女倆一直保持著劍拔弩張的關系,誰都不理解誰,誰都覺得自己委屈,誰都想打敗對方。
一位網友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母女成仇的真正原因:
「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門外徘徊,他們沒有找到鑰匙,卻責怪孩子難以溝通。」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戰火連綿,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父母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
父母一心只想要打敗孩子,孩子只能豎起全身的刺「保護自己」。
父母一心只想著控制孩子,孩子只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反抗和逃離。
就像《涼子訪談錄》里的鯤鵬。
考試沒考好,父親大揍他一頓。
他勸說父親不要棍棒教育,父親又給了他一耳光。
抗爭無效的他只好向內攻擊自己,在國中時患上了嚴重的躁狂癥和抑郁癥。
再比如一位網友的哥哥。
他為了反抗父親長久以來的暴力鎮壓,把對父親的恨意深埋在心,8年之久。
在這8年里,他每天像個機器人一樣學習、生活。
直到大四畢業前一個月,他開始實施自己的「報復計劃」:
紋身、打耳洞、申請退學,不顧父親、親戚的反對,去了一家網咖當網管。
他用一種極端的,以毀掉自己整個人生為代價的方式,讓父親痛苦不已。
所以,你看,父母千方百計地想要戰勝孩子,孩子也千方百計地想要打敗父母。
父母可以用身份權威輕而易舉地鎮壓孩子,孩子也能用反抗讓你一敗涂地。
父母的硬,鑄就了孩子的剛,也換來了兩敗俱傷的結局。
尹建莉曾經說過:
「如果你去找孩子的不是,只能讓問題變得更差,讓這個結打得更死。」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跟孩子硬剛,較勁,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糟。
與其如此,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
董宇輝曾經講過自己和媽媽的故事。
他的媽媽很嚴厲,總是喜歡兇他。
他也總是豎起一身刺跟媽媽對抗。
媽媽說什麼他都要頂嘴,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兒跟媽媽吵架,媽媽經常被他氣得拿著棍子追著他打。
高二那年夏天,他因為腿骨折休學在家。
媽媽為了讓他的腿快點痊愈,每天想方設法地給他做滋補湯,補充營養。
他卻總是故意找茬,一會兒嫌陳皮多了,一會兒說花椒多了,就是不肯喝湯。
意外的是,這一次,暴躁的媽媽并沒有生氣,而是默默地端走了湯,用紗布把所有的調料包裹起來,重新熬了一鍋湯。
媽媽的這次忍讓,讓董宇輝很是意外,也讓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媽媽一直深藏在心的溫暖與愛。
于是,他決定收起渾身的刺,跟媽媽好好相處。
正如《解碼青春期》的作者喬西·西普曾經說的那樣:
「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推他的父母,挑釁他的父母,不斷地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其實他就是想看看父母愛不愛自己。」
董宇輝從媽媽的柔軟和退讓里確認了自己被愛,收回了自己所有的頂撞和叛逆。
奧運冠軍鄧亞萍也曾分享過自己教育孩子的一段經歷。
有段時間,兒子沉迷網絡游戲,并立志將來走電競這條路。
鄧亞萍雖然有些憂心,卻并沒有強勢制止,更沒有否定兒子的選擇。
她平靜且溫和地對兒子說:
「如果你真的對這個感興趣,你可以走電競這條路。」
為此,她還專門去了兩家國內頂級的電競俱樂部,了解他們是怎麼訓練的,作息是怎樣的,并把這些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兒子,讓兒子自己定奪。
結果,兒子認真思考后,果斷放棄了電競這條路。
所以,你看,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 「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喬西·西普曾經說過:
「每一個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持。」
每個孩子的據理力爭,頂撞逆反,關上心門的無聲抵抗,不過都是在彰顯自我,掩蓋自己的脆弱無助,尋求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與其固執地把孩子逼成一個「隨時備戰」的刺猬,不如多給孩子一些接納與理解,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用愛感化孩子,用「靜水流深」的力量贏得孩子。
跟孩子針鋒相對,只會兩敗俱傷。
跟孩子并肩而立,才能奔赴雙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