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太歲向來被視為「極陰之物」,被認為「其性大兇、觸之不祥」,所以古來便有「太歲頭上動土」一說。
很顯然,這是古人無法解釋太歲身上一系列難以解釋的謎題,因此冠以想象中的陰陽星象之說,試圖解釋太歲之謎。
太歲身上,究竟有何詭異之處?還有,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先民們就發現在自然界里存在著一種「奇特」的物事。
此物非金非石非草非木,看起來好似軟趴趴的一坨肉,吃起來滋味似乎也有點像肉,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看似死物般的一坨「肉」,割下一塊后過段時間它竟然還能長回去,恢復如初,這便有些匪夷所思了。
一塊沒有嘴巴、沒有任何生理特征且不吃東西的「不明物體」,為何能自己長個兒呢?
以古代先民們掌握的知識,顯然無法解釋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人類對自己無法理解的東西天然便有恐懼心理,久而久之,這種奇異物事便成了不詳之物。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先秦時期,《山海經·海外南經》一篇中首次出現了「太歲」這個稱呼。
然后到了漢代,中醫的先驅者們以及道教人士開始注意到了太歲自身表現出的一些奇異特征,尤其是它能「自行生長」的特點更是令人矚目。
以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太歲這個特點很容易與「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等超現實主義聯系起來,因此漢代醫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以及道教典籍《抱樸子》中又將太歲視為「久服輕身不老」的天材地寶。
這一看法的影響可謂極其深遠,事實上一代宗師李時珍後來也受到了此說影響,在《本草綱目》中稱太歲「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明萬歷年間《本草綱目》古本
實際上即使到了今天,「服用太歲可延壽」的觀念仍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很多人將「用太歲泡水喝」視為每日必做之功課,希圖通過此改善體質、延年益壽。
那麼太歲是否真有延年益壽之功效呢?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問題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原因很簡單,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新中國就從未發現過「太歲」的真正實物。
沒有樣品,自然就沒法進行科學研究,所以「太歲能延壽」這個曠世之謎與是否有外星人一樣,在科學上既無法證真,也無法證偽。
但1992年陜西的一次重大發現,卻讓人類首次有了解開太歲之謎的希望。
1992年8月22日早晨,陜西西安周至縣張寨村村民杜戰盟至離家不遠的渭河中打撈柴禾,其人在河中撈了大約10多分鐘,忽地感覺左腳一軟,似乎踩到了某個軟膩膩的物事。
浮尸?死畜?還是活蛇?
陜西渭河老照片
杜戰盟大吃一驚,趕緊將腳移開,只見水下隱隱約約現出一堆「肉團」。
眼見不是啥驚悚東西,杜戰盟也就不再害怕,而是將這堆「肉團」拖到岸上仔細打量。只是左看右看,杜戰盟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由于還惦念著家里的活兒,杜戰盟便拋下「肉團」自行回家了。
次日下午,杜戰盟和村里另外兩名青年再次來到渭河邊,此時「肉團」依舊擺在河灘上,杜戰盟見狀又走過去觀察了一番。
只是這次,他卻看出了這堆「怪肉」的一絲不尋常之處來。
此時正屬盛夏,天氣炎熱,按理說這「肉團」經過近兩天一夜的時間,即使不腐爛也該散發出異味了,但其看起來卻依然新鮮的很,連蒼蠅都沒吸引來一只。
杜戰盟見狀,心中大奇,當下便和其他兩人將這「肉團」搬回了家。
回家后3人圍著「肉團」又是一番研究,但依舊沒有研究出什麼名堂,最后3人干脆從上面切下一坨煮著吃了,「肉」本身也沒啥怪味,而且還頗能解餓,于是3人又切下一塊炸熟了吃,吃完后一稱重,「肉團」還剩47斤。
此后過了幾日,杜戰盟和家人們發現「肉團」上原本被吃掉的地方竟然又長了出來,杜戰盟何曾見過這等怪事,當下便把「肉團」又重新過秤稱了一遍,結果令他大驚失色,「肉團」重量竟猛漲到了70斤
!
這等變故令杜家全家膽戰心驚,生怕這「肉團」是啥不知名的怪物,一家人生生熬過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杜戰盟便以平生最快速度跑到縣里報告了情況。
隨著杜戰盟的報告,周至縣發現「不明生物」的消息迅速傳遍陜西,西北大學生物系教師楊興中從電視中看到相關報道后,迅速趕至杜戰盟家想看看到底是啥東西。
楊興中到達后,只見此「肉團」放置于一特大號鐵鍋中,形如海蚌,上有微孔,表面為黃白色,內部肌體呈純白,觸感柔軟細膩。
當時楊興中也不清楚這是什麼,直到後來眾多專家學者會診,才判斷此物很可能是我國歷史記載中的「太歲」。在92年之前,全世界從未發現過太歲實物,而這一塊,才是真正第一次科學意義上的發現,也是新中國建立后的首次發現,其意義和價值之大,堪稱國寶。
1992年10月到中國進行友好訪問的日本明仁天皇,便曾指名要參觀周至縣發現的這塊太歲,并最終在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陪同下,趕赴西安看到了該標本。毫無疑問,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對此次發現都是極為期待的。過去大家只能從古書上得知世間有此等神異之物,但真正實物卻無一人見過,而現在終于找到了真家伙,國內相關研究當然是立即上馬,以期解開太歲這個千古之謎。
那麼當時的研究到底有沒有揭開太歲的真相呢?
答案:只揭開了一部分,準確地講,是找到了三分之一的真相。
湖南長沙展出的「太歲」
1992年8月29日,即杜戰盟發現太歲1周左右,時任西安市市長崔林濤發出指示,要求西安市科委牽頭組織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立刻展開對太歲的研究工作。
項目成立后,各高校和科研單位迅速抽調精干力量,對此首次發現的太歲樣本進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該樣本三分之一的部分為「大型黏菌復合體」。
黏菌是一種介于動物和真菌之間的低等生物,大多為腐生生活,一般以真菌、細菌為食。其棲息地常見腐木、枯枝、落葉等腐物,絕大多數種類喜歡溫暖潮濕的地帶。
太歲能「自行生長」的秘密就此揭開。目前全球科學界專門研究黏菌的課題組很少,并非是因為它有多高級,而是它生命層次太過低下,加之其本身又無太大經濟價值,所以現在幾乎沒人去研究它。
電子顯微鏡下的黏菌
當然,「大型黏菌復合體」只是當時專家們研究太歲后得出的一個初步結論
,事實上這個「復合體」內中還有不少更深層次的秘密尚待進一步發掘。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黏菌復合體」重量只占整個太歲總重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約六七成的物質卻因當時技術手段所限,沒有分析出來究竟是什麼,所以最后只能統稱為「不明物質」,留待后人去探索。
因此最為關鍵的問題來了,這個「不明物質」到底是什麼呢?
直到2010年,這個秘密才被真正解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